新闻中心

对年轻人的“断亲”现象,不必忧心忡忡

作者:侦探调查 时间:2023-03-21 09:54

  基于对所有社会关系公允处置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年轻人的选择,更加相信他们在情感关系上的建设能力

 
  过年期间,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对当今青年的“断亲”现象进行了调查。“断亲”指的是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交往,简单来说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90后”及“00后”年轻人,如果家里没有事就不与亲戚联系。
 
  应该说,“断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例如很多表兄弟、堂兄弟之间也很少往来,过年也不互相拜年。甚至这种趋向越来越明显。我有多名表亲、堂亲,我们这一代人之间都很少交往,只是在遇上家族大事时,才会见面,遑论我们的下一代?如果可以在“在家睡觉”和“走亲戚”之间做选择的话,很多年轻人一定会选前者。
 
  “断亲”现象看似今天才有,实际上早有迹象。我们这代人在小的时候,和大人去亲戚家拜年、吃席,除了收压岁钱的时候很开心,多数时候其实无事可做,非常无聊,恨不得敷衍一下就立马离去。这一代年轻人做了我们当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可以说,他们的特立独行,建立在一代代人对某种无聊式交往不断反思的基础上。
 
  我们的文化传统重视亲情,重视亲情建设的延续性。喜热闹厌冷清的社会心理,又对亲戚之间的交往寄予厚望。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亲情关系能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在这种美好愿望面前,“断亲”现象带给人心的冲击力可想而知,人们无法否认由此带来的失落感。在人情社会,血缘关系是令社会充满温情和信任的重要力量来源,因而血缘关系一旦出现摇晃和遗忘,造成的“破坏”也可想而知。
 
  但只要理性地观察,也不难得出结论,古往今来真正能把这种亲戚关系永固的,并不是常例。很多大家庭,终不免分家,以血缘论疏远的亲戚更会“合久必分”。想想林黛玉,要是有辙的话,还会愿意继续栖身外婆家,感受那些莫名其妙的冷暖吗?
 
  因而,我们实在不必因“断亲现象”的出现而忧心忡忡,更不必因年轻人对于亲情关系的重新“整顿”而怨愤以对。不妨将心比心,先了解年轻人为啥想“断亲”?
 
  也许,主要还是因为这种亲戚之间的交往,多数情况下千篇一律、乏善可陈。除了拥有共同记忆者之间愿意“惺惺相惜”外,游离在这种关系之外的人特别是二代之外的下一代,对于这种明明关系已经随代际减弱,但依然要做出一副亲密无间状态的氛围,他们不再理解和配合。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原本勉力维系着的“重亲”理念和亲情关系难免减弱和疏离。加上时代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年轻人更加追求交往的个性化、交流的有效化,过往那种吃吃喝喝、嘻嘻哈哈的亲情建设模式,已很难满足年轻人的情感需要。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不少人在网上吐槽,当在城市感到失意的年轻人回到乡村时,很少能有合适的倾诉对象,亲戚之间更加关心的似乎是“谁在外面混得更好”。这种反差更加催逼着年轻人“逃离”某种功利的、世俗的关系网。加上他们更容易因婚恋、就业、落户问题,成为亲友眼中的“重点对象”甚至“问题分子”,而感受不到被理解和尊重。于是,他们宁可独自舔伤口,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嘴里的谈资。
 
  年轻人的“断亲”看似无情、冷漠,其实带有一种理性和客观。他们对自身感受、自身权利做出权衡之后,对影响和困扰自己的因素不再选择忍受,这也可视为一种人格上、意识上的进步。而在另一面,他们并没有停止对于积极的、温暖的情感力量的追寻和拥抱。
 
  正如胡小武所言,亲与友,当然可以自行选择,既不能把亲戚作为想当然的资本和资源,也不能认为朋友就一定是正面资源。任何社会关系都是需要经营的,亲缘、血缘、乡缘等,都如此。基于对所有社会关系公允处置的必要性,我们应该更加尊重年轻人的选择,更加相信他们在情感关系上的建设能力。


联系我们

实力雄厚、手续完善、设备先进、在守法的前提下具有高效率的调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