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实习证明“火爆” 高校能为学生做什么
作者:侦探调查
时间:2023-07-19 13:30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高校学生毕业季期间,虚假实习证明买卖以及围绕实习证明的实习记录、实习评价、企业调查等系列附加服务悄然兴起,淘宝、哔哩哔哩、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不乏相关讨论。
众所周知,文件造假违法违规,但是,这条“灰色产业链”却依然火爆,令人不得不追问其中的原因。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对此有所观察,也得到了一些值得参考的结论。
学生追求实习证明,不外乎出于两种情况,一类学生因为学校培养方案的要求,必须完成实习才能顺利毕业,因此不得不拿到这份证明;另一类学生则是为了求职就业,主动追求更丰富的实习履历。北京大学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除了工作能力强外,实习经历的丰富程度以及和工作的相关性,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实习经历会对学生的求职成果产生显著影响,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起薪更高。因此,实习也被视为就业的筛选信号。
个别学生之所以试图获取虚假实习证明,或是因为对实习的价值评价不高,因此不愿实习,想把实习的时间省出来,从事学习、娱乐等其他活动,或是因为找不到适合的实习单位或岗位,又急于给自己的简历“贴金”,以此在就业时获得优势,因此选择铤而走险。站在大学生的视角下,这些动机并非不能理解,但无论如何,买卖虚假实习证明都万不可取。对此,高校应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他们在实习这件事上走正路并行稳致远。
首先,高校要端正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对不愿实习的学生,应使其了解实习对专业学习的促进意义。从就业的角度出发,积极、诚实地参与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此同时,高校也应加强实习监管。将实习纳入培养方案的高校,要有严明的配套制度,细化实习考核环节,严格考核程序,不能让实习流于形式。通过带队实习、对实习单位实地走访抽查、增加学生阐述答辩环节等方式,虚假实习现象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监督与打击。对于那些在实习上确实存在困难的学生,校方可以灵活采用替代形式,这样既能达到教学目的,也能给大学生留出一定空间。
一份虚假实习证明,可能没什么分量可言,但是,诚信无小事。本着对学生前途负责的原则,高校要加强诚信教育,帮学生把其中利弊分析透彻,让学生知道作假的严重后果。对那些想要“包装”简历的学生,我们要让其明白,能力才是硬通货,与其把不属于自己的实习经历插入简历,不如将精力放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上。一旦造假被识破,必然得不偿失,年轻人最好还是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此外,学校也应搭建平台,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实习资源。具体而言,高校可以推进校企合作,举办实习双选会,争取“实习直通车”,积极为学生对接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节省学生寻找实习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可以与实习单位共同监管,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
最后,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习指导。关于在校期间的实习行为,笔者发现,学生的实习强度存在合理区间,实习过少或过多都不好。实习占用学生过多时间,一方面会挤占校内学习活动主业时间,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晰。高校可通过讲座、交流、咨询等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求职能力、生涯规划、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实习观,避免学生盲目追求实习经历,乃至为此不惜造假。
在高校的职责范围之外,有关部门也应严厉打击制造、售卖虚假实习证明的非法经营主体,加强监管与处罚,同时鼓励用人单位重视实习生的培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可以锻炼能力的实习岗位,将实习作为培养人才、积累人才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实习质量,以“组合拳”形式打开高校实习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