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酒精冰淇淋含酒量不明引担忧 专家认为应强化监管规范销售

作者:侦探调查 时间:2023-08-22 09:08

 近日,“暑假40天孩子开销五六万”的话题登上了热搜,引得家长们纷纷在网上晒出暑期账单,其中花费过万的不在少数。有家长留言自嘲:“每逢假期钱包减半”;还有家长吐槽:“建议缩短孩子寒暑假,‘吞金兽’上学真是省心省力省钱!”

 
  暑期“天价账单”,家长都在为哪些项目买单?是合理支出还是过度消费?家长必须花钱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吗?记者对此展开了采访调查。
 
  1.贩卖焦虑推高学科补课账单
 
  “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不努力差距就拉大”“小学四年级的暑假很危险,不补课就会被碾压”“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就别再玩了”……
 
  今年暑假还没开始,一些所谓“资深教师”就别有用心地在短视频平台上渲染起“暑假最可怕”,为的是制造焦虑,借机向家长兜售教辅书籍和课程。
 
  7月初,教育部发布了开展校外培训“监管护苗”2023年暑期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规定培训机构和媒体不得违规发布校外培训广告,并要求严厉打击暑期违规培训。暑期以来,各地也查处了一批开展违规培训的个人和机构。
 
  监管重拳出击之下,假期补课之风得到了极大扭转。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仍有一些个人和机构用更隐蔽的方式,给家长人为制造补课焦虑,让他们为此而买单。
 
  北京家长刘女士向记者透露,暑假开始,她每天都能接到两三个所谓“名师工作室”的电话轰炸。“电话那头一般都自称机构有‘名师’坐镇,刚好还有几个学科培训班的名额空缺,现在报名就可以为孩子保留补课名额,还可以获得价格优惠。虽然不清楚到底是不是真有名师,但他们说话的口气很能唬人,如果刚好碰到一个为孩子成绩着急上火的家长,很可能就稀里糊涂地报了班。”
 
  “电话推销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营销方式,一些地下学科培训班的营销更加隐蔽,一般家长很难识破。”刘女士告诉记者,有的地下培训班为了扩大招生,会让工作人员假扮成家长,混入网络上的家长群,在群里制造关于学业成绩的话题掀起焦虑,再以家长的名义推荐“自己正在上”的补习班。“一些原本比较佛系的家长,在看到群里激烈的讨论后,可能就动了要补课的念头,乖乖地报了这位‘家长’推荐的培训班。”
 
  来自上海的小学生奇奇开学后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这个暑假,她忙碌地穿梭在3个线上班之间,分别是逻辑思维班、语言拓展班和国学班。“说是逻辑思维,其实就是奥数班;语言拓展就是英语班;国学就是语文课外班。很多培训班换了一个‘马甲’就又开始网上招生。”奇奇妈妈说,“现在不太敢在线下开班,有人会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做营销,开直播跟家长连线,让家长买自己的书或者教辅,在线课程反而是当作赠品来赠送。”光上这3个补习班,就花了将近2万块。“我这个‘孩奴’就是在为补习班老师‘打工’。”奇奇妈妈自嘲地表示。
 
  这些隐蔽的地下补习班,价格到底有多贵?来自浙江某县城的王女士为记者算了笔账。这个暑假,王女士通过朋友介绍,给即将上初三的儿子报了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培训。“语文是200元一小时,线上一对一,一周3次;英语是线下一对一,500元2小时,一周3次。两门课,一个月就要花掉8400元。这对于我们小县城来说算是很高了。”
 
  “‘双减’之后,大部分家长对待学科培训已经相对理性了。但有一部分家长依旧保持着‘万事靠补课’的惯性,不在乎花费多少,不在乎补课效果如何,但求能补上。一些非法的补习机构和个人,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用各种营销手段给焦虑情绪‘火上浇油’,从而达到家长为补习班买单的目的。”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朱煦一针见血地指出。
 
  2.报班、研学切勿盲从和攀比
 
  “两周足球集训2000元,4天美术书法集训1800元,自然研学营6天6000元,英国夏令营一趟4万多……”这是北京市海淀区二年级小学生阳阳的暑期账单。“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价格高一点没关系,我们就是希望趁着暑假让孩子提高身体素质,开阔视野,提升综合能力。”阳阳妈妈说。
 
  阳阳妈妈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心态。作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个暑假,体育艺术类的兴趣班,亲子旅游,研学、游学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捧。一项针对浙江某地孩子暑假花费的媒体调查显示,兴趣班和旅游占到了孩子今年暑假支出的大头,占比分别为26.34%和24.5%。此外,家长对研学、游学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某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研学产品7月订单量环比前两个月增长280%。
 
  网上家长们晒出动辄几千、高则上万的账单,这些投入是否值得?朱煦表示:“在暑假,家长为孩子花钱去报体育、艺术等各种兴趣类培训,带孩子旅游,参加研学,总体而言是值得肯定的。相对于关在教室里刷题和屏幕前上网课,是显著的进步。至少反映出家长们的心态稍微轻松了一点,视野也在变得开阔。”
 
  在现实中,是否家长花了高价,就一定物有所值呢?冲着“清华北大”的名头,来自浙江的杨女士在假期前就为儿子豆豆选定了一个北京名校研学营,5天的价格为5000多元。在研学广告的介绍中,参团的孩子可以进入清华或北大参观,并与清北学子面对面交流。但当豆豆满怀期待地来到北京时,却只是被大巴车拉到了北大的校门口打卡合影,说好的和“学霸”交流也都没了影。“孩子非常沮丧,我们也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普通的旅游团也会带游客去清华北大门口打卡,但价格就会便宜很多。”杨女士说。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课外班和研学旅游的消费上,家长之间也存在盲从和攀比的现象。看到亲戚孩子学了舞蹈体形特别好,就让自己的孩子也去学舞蹈;听到朋友孩子去英国旅游很有收获,就也让自家孩子参加英国夏令营——唯独忘了问一问孩子:“你想去吗?”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孙云晓表示:“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带孩子旅游或研学,一定要注意,到底凭的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兴趣?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做出适合孩子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不要因为和别人攀比或者仅凭家长主观的想法,盲目地报班和消费,花了钱到头来还折磨了孩子。”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暑期出行中有收获,钱不白花?这是一项十分考验家长用心的工作。孙云晓分享了一个案例。“我有一对北京夫妇朋友,早些年开始就带着一儿一女做假期家庭研学。每次出行,父母都会把出行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知识结合到一起。比如去长江沿线旅游,就会提前准备好写长江的唐诗宋词;逛北京中轴线,就会提前了解这部分历史地理背景。结果,现在孩子们对历史文化很有兴趣,每到一个城市都是先逛博物馆。这就为孩子们养成了一个良好习惯,对他们未来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3.理解和陪伴比大把花钱更重要
 
  来自河北省保定市的牛牛在今年九月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这个夏天,家长常常带着6岁的他去河北周边景区爬山,经过频繁锻炼,牛牛已经能够独立背着自己的装备徒步13公里了。
 
  牛牛自豪地向记者说道:“上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骑自行车,骑得可远了。”牛牛妈妈解释,前段时间他们第一次带孩子骑行,大半天骑了二十公里,“还是很惊讶的,没想到牛牛可以坚持下来”。
 
  与许多为孩子报名“幼小衔接”班和为孩子支付“天价账单”的家长不同,牛牛妈妈给孩子安排的活动大多是不需要额外花费的。“我们一家很喜欢带他去户外活动,贴近大自然。不出去爬山的话,就去公园遛遛,骑骑车,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和小朋友们在一起交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牛牛妈妈会引导牛牛做一些家务劳动,“他平时会主动帮着收拾桌子、擦地,有时候吃完饭还会帮忙洗洗碗,做得都挺好的”。
 
  聊到开学后的学业问题,牛牛妈妈并不太担心,到了小学,只要孩子注意力集中一些,学习上应该不会比别的同学差。“拥有健康的身心、快乐的童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家长来说,花多少钱,跟孩子度过假期是否有意义,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平安、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孙云晓认为,从教育理念上,家长应该首先意识到,假期生活不是学校生活的延续,而应以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为主。只有多给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体验,才能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当下,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身体锻炼不足、户外活动太少、缺少亲近自然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自主性不足、被动性太强等情况。假期恰恰给了家长一个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机会。”储朝晖表示。
 
  “假期里,家长首先要让忙碌了一学期的孩子获得充足的休息,花时间和精力做一做学习之外的事情。规律作息、走亲访友、参观场馆、陪伴父母、孝敬老人等,都是高质量假期的基础。”储朝晖说,“此外,要让孩子从事更多的户外活动,出力流汗,伸展身体。在广袤天地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才能被激发,活力与生机才得以蓬勃生长。”
 
  由于大量时间被父母、老师安排,许多孩子都存在自主性欠缺的问题,而假期正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绝佳契机。“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自己做主。”储朝晖解释道,“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主规划、设计活动方案,自主安排时间、督促自己实施,把假期真正还给孩子,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为青少年成长中的关键一环,一个高质量假期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的。家长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多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假期学习生活,不盲目跟风报班。学校要深刻理解假期的育人内涵,以适当、灵活的作业设计引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要主动参与协同育人,让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高科技企业等切实发挥教育作用。家校社携手,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更好地促进其社会认知、自然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发展,为其形成健康人格和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高质量假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在。”储朝晖表示。 调查动机
 
  “酒精冰淇淋算不算酒?孩子能不能吃?”近日,北京市民赵女士来电咨询。赵女士称,她孩子上初中二年级,正是对新鲜事物好奇的年纪,今年夏天,孩子买了不少酒精冰淇淋吃,各种牌子、各种口味的都有,有的是从家附近的小卖部买的,有的是从网上买的。
 
  “我担心酒精冰淇淋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影响,但孩子说只是有一点酒的味道,吃起来还是冰淇淋不是酒,很多同学都在吃,没问题的。我也不知道该不该阻止他吃了。”赵女士困惑道。
 
  酒精冰淇淋究竟属不属于酒?未成年人买得多吗?可以食用吗?商家能否随意将酒精冰淇淋卖给未成年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年轻人的第一口茅台”“网红上线,酒精棒冰”“微醺,甜如蜜”……今年夏天,酒精冰淇淋成为社交新宠,一张张外包装上印着各类品牌酒的冰淇淋照片在朋友圈风靡,不少年轻人对此趋之若鹜,其中包括一些未成年人。
 
  “孩子到底能不能吃酒精冰淇淋?”这成为很多家长的疑惑。《法治日报》记者近日随机采访北京、天津、湖南、山东等地数十位家长发现,他们均表示能接受酒精冰淇淋盛行,这是市场行为;但大多数人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轻易买到酒精冰淇淋吃,担心影响孩子身心健康。还有家长吐槽:孩子小学附近的小卖部就有酒精冰淇淋卖。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根据2022年6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饮料酒术语和分类》,酒精度在0.5%vol以上的酒精饮料即属于饮料酒。作为冷冻饮品的冰淇淋,如果其酒精度超过0.5%vol,则属于酒类饮品或食品,应当按照酒类法律法规制作和售卖,未成年人不能食用,商家也应适用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的禁止性规定。从保护未成年人角度出发,应进一步依法规范酒精冰淇淋的售卖行为。
 
  酒精冰淇淋正热销
 
  不少未成年人购买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市面上已有不少品牌的酒精冰淇淋,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绍兴黄酒,以及日本清酒獭祭等,老牌冰淇淋厂家如马迭尔也推出了朗姆酒味冰棍,还有不少线下冰淇淋店自制网红酒精冰淇淋,虽然价格不菲,但颇受年轻人欢迎。
 
  在线上购物平台、外卖平台,茅台冰淇淋、獭祭冰淇淋、马迭尔朗姆酒味冰棍等销量都非常可观,有的产品售后评价就达5万多条。“浓郁的奶味中带着酒味”“满满的酒香味,吃了有点上头”“和酒的口味非常相似,口感细腻”……类似好评数不胜数。
 
  线下,各类酒精冰淇淋更是卖得火爆。记者随机走访了北京、山东济南、枣庄等地的十多家小卖部发现,多数小卖部里都有酒精冰淇淋出售,销量不小。有不少小卖部还位于中小学校附近。一家小卖部在某重点实验小学斜对面,店家称,酒精冰淇淋在学生群体中卖得非常好。
 
  家住山东枣庄的小帅开学后上小学四年级,今年暑假他用自己零用钱买了多次酒精冰淇淋吃。在他看来,吃酒精冰淇淋是一件很酷的事,同学间还会交流吃不同种类酒精冰淇淋的感受,“感觉自己是个大人了”。
 
  8月16日中午,记者来到北京朝阳一家网红意大利冰淇淋店,看到多名中学生模样的孩子正拿着冰淇淋在店门口拍照打卡。此时,店家推出的朗姆酒冰淇淋已经售罄,“卖得太好了,原料没了,明天再来吧”,服务员告诉记者,朗姆酒冰淇淋的配置是4千克冰淇淋含165克朗姆酒,“给孩子吃没问题,不会醉”。
 
  在北京西城一家网红冰淇淋店内,一款鸡尾酒冰淇淋正在热销——粉红色的液体在透明的杯中摇曳,液体上方是粉色和白色混合的心形冰淇淋,主打一个“甜到你心里”。记者观察到,购买者有带孩子的家长,也有不少初高中生。记者询问“自己上高一的弟弟想尝试下,可否把酒精度数降低些”?店家一口答应:“可以根据您的需要调整酒精度数,度数高点低点都可以。”
 
  对于未成年人食用酒精冰淇淋,家长们态度不一。受访者中,少数家长觉得孩子吃点没问题,来自山东枣庄的丁女士经常购买酒精冰淇淋,既自己吃也给12岁的孩子吃,“味道蛮好的,是时下一种潮流,里面也没含多少酒精,不会对孩子产生什么不良影响的”。
 
  而多数家长持质疑或反对态度。山东济南的张女士是一位10岁孩子的家长,她坚决反对孩子吃酒精冰淇淋:“我吃过一款酒精冰淇淋,酒味很重,感觉和少量喝酒没什么区别,小孩子哪能喝酒呢?!”来自北京朝阳的初中生家长王女士说:“不会让孩子尝试酒精冰淇淋,感觉不安全,对孩子身体有影响,也担心孩子会因此对酒精上瘾。”
 
  酒精含量标注不明
 
  大多没有风险提示
 
  那么,酒精冰淇淋中到底含有多少酒?它属于冰淇淋还是酒呢?
 
  记者查看了近十款畅销酒精冰淇淋的外包装和线上销售的宣传页面,并咨询了其客服,发现只有茅台冰淇淋等少数标注了酒精含量,如茅台冰淇淋明确标注“添加2%的53%vol贵州茅台酒”;而大多数酒精冰淇淋并没有标注酒精含量,客服称为“微量”“少量”。
 
  “少量具体是多少?”面对记者的进一步追问,某品牌酒精冰淇淋客服回复说“没有准确数据”,并称“棒冰款酒精含量低些,如果是学生,建议少吃;杯装款酒味重,不建议学生食用”。
 
  多位受访专家提出,含有酒精的冰淇淋应当标注酒精含量。酒精冰淇淋应视为食品安全许可目录中的其他酒类,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蒸馏酒及其配制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酒酿》对标签的规定,标注酒精含量。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所购买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酒精度数作为酒类饮品的核心要素,应当被消费者知悉。商家不标明酒精度数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步峰说。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飞律师告诉记者,我国《饮料酒术语和分类》把饮料酒定义为酒精度在0.5%vol以上的酒精饮料,故只要是酒精度在0.5%vol以上都属于酒,应当按照酒类商品进行管理和售卖,禁止向未成年人售卖。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幼儿园周边不得设置烟、酒、彩票销售网点。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彩票或者兑付彩票奖金。烟、酒和彩票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或者彩票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不是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对于不少家长关注的未成年人能否少量食用酒精冰淇淋的问题,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宗兆婧给出了否定答案。
 
  “未成年人的大脑皮层对酒精所致的损害,比成年人更敏感。对未成年人而言,最安全的方式是滴酒不沾。摄入含酒精的食品和饮料,同样是对酒精的摄入,所以不建议未成年人食用。”宗兆婧说,人们应该对生活中“隐藏的酒精”引起重视,食用前看清产品配料表,注意有无酒精标识,避免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调查发现,仅有茅台冰淇淋等少数此类商品在产品说明或宣传页面提示了风险,如茅台冰淇淋产品说明提示:茅台冰淇淋有一定酒精含量,未成年人、孕妇、酒精过敏者等请勿食用,驾车人士请慎食用。而大多数酒精冰淇淋未提示相关风险。
 
  此外,记者在线上线下购买酒精冰淇淋时,店家也没有进行“商品包含酒精”“未成年人请勿食用”等相关提示。有一款酒精冰淇淋包装上印有“每支仅含0.5%的白酒,未成年人、孕妇、酒精过敏者请勿食用”的提示,但当记者以“家里有小学生,能买了尝下吗”询问商家,对方回复称“小学生可以少量食用”。
 
  强化监管规范销售
 
  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多位家长提出,避免未成年人接触酒精冰淇淋,还得从规范酒精冰淇淋售卖入手。“现在孩子都有零花钱,冰淇淋又是他们的最爱,且酒精冰淇淋外包装和广告都很吸引人,很难阻止孩子买来吃”“一些学校附近的小卖部都在卖酒精冰淇淋,家长哪能盯得住”,受访家长如是说。
 
  对于中小学附近小卖部售卖酒精冰淇淋的现象,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小卖部此举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具有实质性损害。酒精度超过0.5%vol的饮品即属于饮料酒范畴,应适用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的禁止性规定。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青少年法治素养家校协同培养基地负责人张力看来,即使是酒精度低于0.5%vol的酒精冰淇淋,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也应当禁止孩子接触、食用。
 
  “这里的0.5%vol只是国家确定的宏观管制标准,它无法准确适用于酒精对个体未成年人的健康风险判断,一次性大量食用或长期食用酒精度低于0.5%vol的冰淇淋,也可能对未成年人健康形成累积损害。”张力说,不管酒精冰淇淋的酒精度是否高于0.5%vol,对未成年人而言,都应当提高警惕。
 
  “相比纯酒类产品,酒精冰淇淋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更强,风险也更具隐蔽性,建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线下线上出售酒精冰淇淋时,都得明确禁止未成年人购买。”李飞提出,应加强对酒精冰淇淋销售过程的监管,强化销售商的责任,要求销售商在显著位置设置“该产品含有酒精,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的标志或在销售时明确告知此信息,线上下单时,平台强制跳出风险提示。
 
  张步峰认为,商家在售卖酒精冰淇淋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按照国家对于含乙醇类饮品的标签标准,在包装界面标明酒精浓度、“过量饮酒有害健康”的警示语、“产品含有酒精,未成年人、孕妇以及酒精过敏者勿食用”的提示。在商铺的显著位置贴上“禁止向未成年人售酒”的标识。
 
  “商家想要售卖自制酒精冰淇淋,首先要取得酿酒的相关资质和许可,在具备资质的前提下,履行售卖酒精冰淇淋的相关义务。”张步峰说。
 
  记者注意到,市面上还有一些酒味冰淇淋,商家称加入食品添加剂而具有酒味,但不含酒精。对此,张力认为,同样应该严格监管,一方面,添加剂的使用即使符合国家标准也会给未成年人生长发育带来健康风险,另一方面,酒味可能引发未成年人对酒精的好奇与向往,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诱导。
 
  他还提出,生产者应避免在大众传媒、公共场所等对“仿酒包装”的酒精冰淇淋作宣传;应禁止学校、幼儿园周边区域的商家销售此类酒精冰淇淋;其他地方销售此类产品,应将其置于烟酒销售专区,不与普通冰淇淋混同售卖,防止未成年人接触此类冰淇淋。
 
  受访专家认为,家长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不食用酒精冰淇淋,这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的家长对未成年人教育保护的监护职责范畴。
 
  “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对酒精冰淇淋的酒精属性提高警惕,切不可让酒精冰淇淋打了冰淇淋的‘擦边球’,要教育未成年人认识酒精的危害,对大脑神经、肝肾功能等身体健康的损害,告诫未成年人‘酒后易生是非’的事实规律,使未成年人主动远离酒精及其衍生产品。”张力说。


联系我们

实力雄厚、手续完善、设备先进、在守法的前提下具有高效率的调查公司